- 二十空
- ﹝出般若經﹞ 〔一、 內空〕, 謂內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 皆無自性, 故名內空。 〔二、 外空〕, 謂外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, 皆無自相, 故名外空。 〔三、 內外空〕, 謂六根、 六塵、 六識, 都無自性, 故名內外空。 (六識者, 眼識、 耳識、 鼻識、 舌識、 身識、 意識也。 ) 〔四、 空空〕, 謂一切法皆空, 此空亦空, 故名空空。 〔五、 大空〕, 謂小乘四諦十二因緣諸法, 皆空無有, 故名大空。 (四諦者, 苦諦、 集諦、 滅諦、 道諦也。 十二因緣者, 一無明、 二行、 三識、 四名色、 五六入、 六觸、 七受、 八愛、 九取、 十有、 十一生、 十二老死也。 ) 〔六、 小空〕(亦名無性自性空), 謂須陀洹、 斯陀含、 阿那含、 阿羅漢四果之相, 皆空無有, 故名小空。 (梵語須陀洹, 華言入流。 梵語斯陀含, 華言一來。 梵語阿那含, 華言不來。 梵語阿羅漢, 華言無學。 ) 〔七、 勝義空〕, 謂第一義之理, 假立名言, 悉同真性, 本來空寂, 故名勝義空。 〔八、 有為空〕, 謂欲界、 色界、 無色界、 煩惱惑業, 本無有為之相, 故名有為空。 〔九、 無為空〕, 謂生、 住、 滅三相皆空, 無為寂靜, 不墮諸數, 故名無為空。 (生、 住、 滅者, 謂一切萬物皆有生長、 住於世間、 終歸壞滅也。 ) 〔十、 畢竟空〕, 謂有為、 無為諸法, 一切之相, 悉皆空寂, 而不可得, 故名畢竟空。 〔十一、 無際空〕, 謂一切諸法, 滅無有終, 起無有始, 起滅之際, 無從可得, 故名無際空。 〔十二、 散空〕, 謂一切諸法, 因緣假合而成, 皆無和合之相, 故名散空。 〔十三、 無變異空〕, 謂一切法, 非常非滅, 不變不異, 法性如如, 了不可得, 故名無變異空。 〔十四、 本性空〕, 謂一切諸法, 非常非滅, 本性清淨, 離性離相, 故名本性空。 〔十五、 自相空〕, 謂五蘊之法, 虛幻不實, 了無自相, 故名自相空。 (五蘊者, 色蘊、 受蘊、 想蘊、 行蘊、 識蘊也。 ) 〔十六、 共相空〕, 謂一切諸法, 彼此之相, 非常非滅, 本來空寂, 故名共相空。 〔十七、 一切法空〕, 謂一切諸法, 本性皆空, 非常非滅, 了不可得, 故名一切法空。 〔十八、 不可得空〕, 謂過去、 現在、 未來三世一切諸法, 皆無所有, 了無可求之相, 故名不可得空。 〔十九、 無性空〕, 謂一切諸法, 悉皆虛假, 皆無實性, 故名無性空。 〔二十、 自性空〕, 謂一切諸法, 非常非滅, 性本自空, 故名自性空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